為什么腦出血年輕化?一篇文章了解腦出血。
時間:2022-05-03 訪問量:1018
為什么腦出血年輕化???
年輕化應該與多方面的因素有關,如現代人的飲食、高油脂、高鹽、高熱量,所以會導致動脈硬化的過早產生,以及引起高血壓、糖尿病之類的基礎疾病,這些中間危險因素有可能是引起腦出血的主要原因,所以這種疾病年輕化與飲食有關系。
還一方面與熬夜,過度的緊張有關系,現在的生活都是快節奏的,所以患者的精神高度緊張,也有可能導致腦出血的產生。還有一些與損傷有關系,如車禍,工作危害等。所以現在的腦出血出現年輕化的趨勢。
腦出血
定義:腦出血是指非創傷性腦內血管破裂,導致血液在腦實質內聚集的一類臨床綜合征,屬于腦卒中的一種類型,占腦卒中約13%。最常見病因是高血壓合并細小動脈硬化,臨床癥狀多種多樣。典型癥狀表現為頭痛、嘔吐和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,如昏睡、昏迷、局灶性神經功能缺損等。
病因:腦出血最常見病因是高血壓合并細小動脈硬化,其他病因包括動靜脈畸形、腦淀粉樣血管病變、血液病,如白血病、再生障礙性貧血、血小板減少性紫癜、血友病、紅細胞增多癥和鐮狀細胞病等血液病,可以進行抗凝或溶栓治療等。
主要原因:
一,原發性腦出血
(1)高血壓
高血壓是迄今為止最重要和普遍的危險因素,其常損害小的穿支動脈或皮層下小動脈,多為基底動脈(或大腦前、中和后動脈的分叉處或其附近)起源的小穿支動脈。高血壓腦出血多見于老年人,但年輕的高血壓患者也可發病。
注:SBP為收縮壓,DBP為舒張壓
(2)淀粉樣血管病
淀粉樣血管病通過β-淀粉樣物質沉積于腦的小中動脈的中膜和外膜,導致管腔狹窄、內部的彈力膜中斷、內皮細胞損失及血管壁纖維素樣壞死,而致小血管自發破裂出血。它是老年人散發性腦葉出血的常見病因,發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。
二,繼發性腦出血
(1)血管異常
血管異常包括動脈瘤和血管畸形,動脈瘤所致的腦出血常合并蛛網膜下腔出血,且出血常破入腦室。血管畸形通常包括動靜脈畸形、海綿狀血管瘤、靜脈畸形和硬膜下動靜脈瘺,其在腦出血患者的發生率為5%~8%,以動靜脈畸形和靜脈畸形最常見。
(2)抗凝或抗血小板藥物
抗凝和抗血小板藥物的使用可增加腦出血的風險。由于房顫患者華法林的使用,抗凝相關腦出血發病率隨之增加。
(3)擬交感神經類藥物
可卡因、安非他命、去甲麻黃堿等擬交感神經類藥物的攝入,逐漸成為青年腦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(4)靜脈竇血栓形成
腦靜脈竇血栓形成亦可引起腦出血的發生,腦靜脈竇血栓患者中,約30%~40%可能繼發腦出血,且臨床表現癥狀更重,預后更差。
(5)腫瘤
顱內腫瘤(原發性或轉移性)是導致腦出血的原因之一,膠質母細胞瘤、血管母細胞瘤、少突膠質細胞及轉移性腫瘤更易發生腦出血,其中具有很高的出血傾向的轉移性腫瘤是惡性黑色素瘤、腎細胞癌、前列腺癌和肺癌。
(6)血液病
腦出血是血液系統疾病最嚴重的并發癥,血液病患者通常表現血小板減少、凝血功能異常,同時異常的血液又會持續損傷血管內膜,繼而導致腦出血。
誘發因素:
(1)情緒波動
大喜大悲、情緒不穩定,易引起血壓不穩定,誘發腦出血。
(2)寒冷季節
導致血管收縮,血壓升高,腦出血發病率較高。
(3)生活習慣
睡眠不好、疲勞過度、抽煙、喝酒,使血壓升高,導致動脈硬化,增加腦出血幾率。
(4)飲食
如高鹽、高糖、高脂肪飲食。
好發人群:
(1)50歲以上中老年人群
隨著年齡增加,心腦血管功能減退,易引起多種疾病。
(2)有基礎疾病者
如患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癥等,可因基礎疾病影響,使腦血管發生病變,進而增加引起腦出血的風險。
(3)有既往中風病史的人群
此類人群更易引起腦部出血。
預防措施:
(1)良好的生活習慣
提倡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,加強健康知識宣傳力度,使全人群樹立健康、合理的飲食習慣,盡可能戒煙、戒酒、低鹽攝入,同時堅持體育鍛煉。
(2)定期健康體檢
以發現高危人群,如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冠心病、卒中家族史,以及肥胖、吸煙、酗酒等,進行生活干預,指導治療。
(3)穩定血壓
血壓控制是有效預防腦出血的關鍵,堅持口服降壓類藥物,不宜將血壓過度降低,會導致供血不足。
(4)穩定情緒
及時調節情緒,以防出現較大情緒波動,注意精神心理衛生。
(5)預防便秘
多飲水,保證晨起一杯溫開水。常吃粗糧,保持大便暢通。如果有必要,及時給與番瀉葉、開塞露治療,同時避免蹲便以及用力大便造成的血壓升高。
(6)防跌倒
老年人應預防跌倒,保護頭部不受損傷。亦需多運動左手,在鍛煉右腦半球的同時,降低左腦負擔。
(7)注意冬季保暖
腦中風的多發季節一般在冬季,天氣寒冷、血管收縮,會造成患者血壓升高。應適當進行體育運動、注意保暖,適當搖晃腦部,避免用力過度。
飲食調理:
(1)適當補充肉類、蛋類和豆制品,補充人體的必需氨基酸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。
(2)多吃富含維生素的新鮮蔬菜和水果,適量進食谷類、牛奶、豆類和肉類等。
(3)盡量戒煙、戒酒。
(4)應進食易消化的食物,少吃產氣食物,不要暴飲暴食。
(5)減少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,少食高鹽、高糖、高脂的食物,不喝或盡量少喝含糖飲料。